跳到內容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協助非華語學生參與姊妹學校交流活動

 

香港許多學校都有取錄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非華語學生,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脫維善)便是其中之一。近年,脫維善致力推動姊妹學校交流活動,積極鼓勵更多非華語學生參與其中。然而,要有效地推動非華語學生參與,尤其是到內地進行實體交流活動,必須先了解他們可能面對的情境。脫維善透過以下方法支援在校的非華語學生:

 

一:語言

非華語學生一般把中文作為第三或第四語言,加上在香港公營學校的教學和日常生活主要以廣東話溝通,他們大多不善以普通話與姊妹學校的學生進行直接交流。

  • 校方事先安排老師、華裔生及其他中文能力較佳的學生作為一對一或一對二的翻譯員。
  • 校方購買即時翻譯機協助學生溝通或鼓勵學生利用手機內即時翻譯的應用程式(APP)。
  • 負責老師預先與姊妹學校溝通,讓他們安排英文能力較佳或懂廣東話的學生參與交流。
  • 舉辦多元化的交流活動,如藝術表演、板球、指甲花藝術(Henna Art)和板畫體驗等。
  • 雙方預早清楚解說交流重點和方向,讓交流過程更加流暢。
  • 校方提供英文版的導覽和小冊子,讓學生能對姊妹學校和當地景點有初步認識。

 

(6)Chinese Poetry Recitation with sister school students.JPG
兩地學生在台上用廣東話和普通話交替朗誦蘇軾的《水調歌頭》。

(2)Making Henna for sister school students.JPG
與內地姊妹學校進行文化交流——指甲花藝術(Henna Art)體驗。

 

二:信仰及文化

脫維善大多數非華語學生信奉伊斯蘭教,他們在服飾和儀容上的要求一般與姊妹學校不同,例如:穆斯林女學生穿校服時需佩戴頭巾,以及在夏天也要穿長袖衫褲;男學生可能留著鬍子,甚至是長鬍子。而基於宗教原因,穆斯林學生應盡量避免與異性有身體接觸。此外,非華語學生一般較為活躍和直率,與內地學生的性格或有所不同。

  • 校方預先告知姊妹學校有關學生的文化特色,並透過學校網站和宣傳影片讓學生相互了解。
  • 在正式見面交流前,讓學生進行「筆友」計劃,彼此作初步認識。
  • 出發前向姊妹學校詳細解釋學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慣,同時亦指導學生在交流時須注意的行為舉止,以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誤解。
  • 盡量按性別分組進行交流活動,以減少男女學生之間的身體接觸。

 

三:過關

在通常情況下,持有其他國家護照的學生需要在窗口櫃位辦理過境手續,需時更長才可完成整個程序;若學生屬首次入境中國,櫃位職員可能會有不少查詢。

  • 若參與交流學生大多持有其他國籍的護照,且整個團隊的人數相對較少(例如不超過30人),學校通常會集體前往為持有其他國籍護照人士辦理過境的櫃位。校方會安排一位老師先行前往,向櫃位工作人員表明他們是同一團體,提出一起處理全體師生的過境手續。
  • 假若學生無法一起過關,校方會安排一位老師先通過檢查站,並等待隨後完成過關手續的學生;第二位老師將留在櫃位處協助正在過關的學生,而第三位老師則會留守最後,照顧等待過關的學生。
  • 每位學生在過關時,應帶備是次交流活動的相關文件,文件上須臚列主辦和接待機構的詳細信息、交流活動的日程,以及附有學校蓋章的證明文件等,以便學生辦理過境手續。

 

四:用膳

穆斯林的飲食受到限制,嚴禁食用豬肉和任何含酒精的食品,除海產食物外,所有肉類的處理過程(包括屠宰)亦必須遵循伊斯蘭教的規範進行,故他們不能進食任何未經清真認證的肉類;而信奉佛教或印度教的學生,則必須食用不包含任何肉類的純素食物。

  • 學校事先與負責籌辦交流團的旅行社領隊(如有)明確溝通,確保他們理解個別學生對食物的特定要求,而作出適當安排。
  • 學校亦可主動尋找交流學校附近的清真餐廳資科,以便旅行社領隊(如有)安排膳食。然而,交流團費成本可能會因而增加,行程安排亦須作相應調整。

 

非華語學生品嚐中國清真佳餚。
兩地學生品嚐清真佳餚。  

(7)Letters and small gifts exchange with sister schoool.JPG
兩地學生交換書信和小禮物。  

 

總結

要有效地促進非華語學生參與姊妹學校交流活動,關鍵在於學校要主動了解非華語學生的需要,事前與內地姊妹學校作出充分的溝通,並提供適切的支援協助,強化兩地學生的交流及相互了解。期望上述分享可供有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參考,只要學校願意多走幾步,便能讓更多非華語學生體會與姊妹學校交流的樂趣。

 


返回
頁首